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精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近年来,思政部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改革,以生为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改进教学内容:坚持贴近现实、释疑解惑的问题导向
思政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教学内容,重点围绕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普遍关注的、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通过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性的东西,帮助学生澄清思想困惑,使其认识到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解决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
问题导向的教学过程即“教师发布本次课的教学问题→学生分组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思考构建初步的解题方案→教师了解各组讨论情况,协助学生制定更精准解题方案→课堂分享观点,师生之间进行点评→教师结合理论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次课的重点难点”。
问题导向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的创新,更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强化问题意识,坚持在每节内容中以问题引领教学,同时,也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教学活动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运用“已知”去解答问题。通过问题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问题讨论和交流,充分地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落实实践环节: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
思政课力求实现社会实践与思想引领、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努力实现实践育人的目的。为了切实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思政部增加了实践教学的规模和次数,每次都做到事先有计划、学习有主题、过程有讲解、考察有报告等要求,强化了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了以听、说、读、写、画、看、演为主题的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确保教师全程指导,内容新颖、形式活泼、参与性强,活跃了学生思维,激发了学习热情,在学生中一次又一次掀起自觉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热潮。
课外,思政课教师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社会调研,每学期部署学生参观哈尔滨烈士陵园、东北抗联博物馆、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等红色基地。这样的活动无疑丰富了学生的人生阅历,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职责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此外,思政课教师还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公益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回归社区、回归乡土,观察社会,了解国情,体验社会角色,针对具体社会问题,提出改良或解决方案,服务社会发展。
通过实践育人,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拓展学生实践参与面,用直观感知代替传统说教,用润物无声代替“满堂漫灌”,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获得完全真实的体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具体实践中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文明素质和解决问题能力,进一步增强其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逐步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三、创新教学方式:“听课”变“讲课”、换位促进教学相长
全员育人中,“人”是关键,而“人”包括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教学主体,以及两者之间的教学关系。因此,思政部积极挖掘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在教学中设计了“大学生讲思政课”的环节,选拔优秀学生走上讲台,让他们立足自身的专业背景,用鲜活案例和生动故事,感染、影响、教育身边的同学,实现感情上的共鸣、精神上的共振、问题上的共识和学习上的共勉,用同龄人的视角打开思政课的新思路,极大地增强了思政课的针对性。
“大学生讲思政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大学生自主开展德育自省。大学学习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实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思政课教育亦是如此,“大水漫灌”式的教学已不合时宜,只有以兴趣为导向,唤醒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才能实现“精准滴灌”。通过“大学生讲思政课”的方式,让学生更富有参与感和亲近感,更容易带动课堂氛围,更能打动和感染听课学生,不仅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也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教育,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大学生讲思政课”还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构建了紧密的师生共同体。学生在筹备阶段,思政课教师给予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指导,从主题构思到内容呈现,从话语表达到演说技巧,极大地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这个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变成了“帮学”的角色,实现了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这样的换位体验,不仅能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认识,更有助于教学相长,增强思政课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