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一品”系列报道之五】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培养多元化艺术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培养模式探索

作者:党委宣传部来源:波胆app(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发布时间:2019-07-17浏览次数:3

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活力突显、逆势增长,在推动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哈尔滨市文化创意产业加速发展,艺术系创建了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建设了十三个工作室和一个艺术展厅,包括影视后期实验室、插画工作室、摄影工作室、UI设计实验室等视觉创意类的艺术实践集群;书法工作室、陶瓷装饰工作室、漆画工作室等传统文化的艺术研究集群;刘汉民教授国画工作室、萧禹蓁教授漆画工作室、非遗传承人刘雅梅非物质文化遗产满绣艺术研究中心大师工作坊。 产业学院依托哈尔滨新区文化大市场,构建以政府引导、学院自主、企业支撑的保障体系,形成以工作室为载体,以能力输出为导向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在培养过程中强化职业综合技能,实现校企双元驱动、联动与互动,形成以驻校企业、创意工坊等多元职场实态的培养模式。

一、促进政校企深度融合,加强服务地方能力

产业学院依托哈尔滨新区文化资源、科技资源促进产业学院长期发展,充分体现学院地方性特色。现有哈尔滨品源科技有限公司、哈尔滨奇士装饰工程有限公司、黑龙江红鲤鱼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哈尔滨功章实业有限公司、黑龙江寰维科技有限公司等家企业进驻学院建立校企工作室,初步实现学院文化创意产品、服务以及人才输出与市场零距离接轨。产业学院打破专业的边界、课程的边界、课堂的边界、教师隶属的边界,使校企双方相互支持、相互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培养行业人才,共同解决合作难题,共同分享合作成果。近一年完成了中国水利水电第四、第十工程局拍摄并制作完成“哈尔滨地铁项目汇报片”,吉林国家税务局公益广告宣传片的制作等项目。

二、促进双师型队伍建设,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产业学院是完全意义上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场所,以倒逼的机制促进教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让教师能够紧跟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及时更新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在产学合作中加快专业和课程的建设,以应对企业的需求,行业的需求和学生自身的需求。目前艺术系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为84.6%,初步建立了一支具有双师双能的教师团队。

三、发挥大师引领作用,助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及社团活动,学生根据兴趣自愿加入大师工作室学习,以师徒传承的方式开展活动。近一年开办了《大师艺术讲堂》等系列活动,为我院大学生美育教育提供平台,通过大师的示范、引领、渗透作用大力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艺术,做到在审美中育人、在育人中审美,在审美中成长、在成长中审美,在开展大学生美育教育的同时也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四、传承非遗文化,培养创新人才

深入研究满族民间刺绣的艺术特点、民俗内涵和传承途径。发挥高校传承联动机制,激发传承人的传承热情,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号召学生主动认真的开展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社会实践活动,使满绣这种中国北方传统文化的各项传承工作展开。引导市场力量以及非遗项目传承人参与非遗产品创意开发,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开办非遗讲堂。艺术系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满秀研究中心,重点挖掘满乡技法与传承,逐渐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满绣作品的设计与推广。2019年满绣研究中心参加了第六届中俄博览会和第三十届哈洽会,非遗满绣传承人刘雅梅与我系满绣研究中心麻放老师现场展示的满绣的制作过程吸引了参观者关注的目光,本次参展作品展现非遗满绣市场前景与创意的成效。

五、创新艺术形成,推动艺术品向创意商品转换

产业学院漆画工作室与陶艺工作室将漆与陶进行了跨界融合,深入研究漆与陶的艺术特点并设计了合理的结合形式,结合文化地域性构建并设计了一系列现代漆陶特色工艺品,创立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围绕“哈马”、冰雪竞题产品。组织学生参加旅游文创商品创意设计大赛,深度开发哈尔滨新区旅游纪念品体系,打造“冰城伴手礼”品牌。

未来三年,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将继续完善专业建设和深化校企合作,深入研究黑龙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向,在多元化、国际化艺术研究以及培养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方面将不断探索与实践,为文化创意产业教育的建设和拓展奠定基础。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双师特色的行业专家型的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具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工作室,为黑龙江文创产业培养优秀专业人才。